来源:人民政协网
当前,我国正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加速转型,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提出更高要求。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24年全国共有中高职和职业本科学校8995所,在校生5120.59万人,专业设置总数达到1434个,涉及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职业教育作为衔接教育与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最高效最基础的途径,在支撑教育强国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从人才培养适应性看,多元办学、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依然存在诸多瓶颈亟待破解。
多元办学、产教融合的提出和发展
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以中央文件提出“完善多元办学格局”,强调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鼓励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打破单一政府办学的传统格局。
2011年6月,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提出,推进产教合作对接,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等“五个对接”。2013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产教融合”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明确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标志着产教融合从教育政策升级为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
展开剩余86%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产教融合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突出强调产教融合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塑造多元办学、产教融合新形态,鼓励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推动校企在办学、育人、就业等方面深度合作。多元办学、产教融合已经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相关政策的演进路径,反映出我国职业教育从政府主导向政、企、行、校协同治理的转型。
2022年5月1日施行的《职业教育法》第九条、第二十三条首次以法律形式,分别确立“多元办学”和“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基本办学模式,明确政、企、行、校的主体责任,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强化多元办学格局。标志着多元办学、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此后,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联合印发《深化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陆续培育52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认定21个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推进机制基本建立。
多元办学、产教融合还面临诸多瓶颈
在工业互联网加快普及、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职业教育与产业之间的技术代差更加凸显,一些关键领域亟待深化改革,难以满足新质生产力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首先,专业设置与新兴产业需求脱节。产业战略布局的“快变量”与人才培养的“慢变量”之间存在结构性冲突,4-7年的人才培养周期与2-3年的技术迭代周期存在较大时间差。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高档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等重点领域人才缺口更大,人才结构性错配从低附加值制造业短期性“用工荒”转变为高附加值制造业长期性“人才短缺”,反映出产教供需顶层设计还存在滞后性。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新兴产业需求也存在脱节,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急需的专业招生规模偏小,而传统工科专业冗余问题较为突出,教育链与产业链协同不足,未能精准对接产业技术升级需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上仍存在显著的滞后性、盲目性和同质化等问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仍待提高。
其次,多元办学关键政策供给不足。从已经出台的政策看,多元办学主要停留在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协议签署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专业人才订单式培养、校企共研教材等短期项目层面,在校企共同举办职业教育等关键领域,未能实现全方位、深层次、实质性的合作。尤其在“一体两翼”(“一体”即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两翼”即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中,不同地区体制机制和政策供给存在较大差异,多元办学体制机制保障也不充分,导致职业教育扎根区域不深、融入产业不实,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与行业发展需要的“适配度”有待提升。此外,受制于国家层面在税收优惠、市场主体减负、职业教育专项补贴等方面的顶层设计还不到位,行业企业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实训教材,行业协会参与专业认证考试与实训技能测试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制约了多元办学效能。
第三,产教融合不深不实亟待破题。产教融而不深、合而不实是一个老问题,从政策供给看,国家层面的操作细则依然缺失,地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主体责任落实还不到位,企业参与办学的主体作用弱化,政、行、企、校未形成工作合力,政策保障与企业期望还有较大差距。校企合作中较为普遍存在“校热企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缺失、积极性和吸引力不足,工学内容对接不畅、实习与就业脱节;企业带教人员职称评审等待遇保障不充分,在学生顶岗实习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得不够,学徒制“上热下冷、校热企冷”现象较为突出,企业培养主体地位缺失,与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存在差距。政、行、企、校各主体之间权责界限不清晰等问题依然突出,资源整合效率不高,利益分配缺乏具体的政策指引。
第四,中高职和职业本科教育衔接不畅制约产教融合发展。通过多年的持续探索,职业教育中高职贯通、中本贯通和高本贯通取得显著进展,形成了“五年一贯制”“2+2+2”“3+2”“3+3”中高职分段贯通、“3+4”中本贯通、“3+2”高本贯通等多种模式,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开展了职业教育贯通培养实践,规模占中职生总数的约1/4。从现有路径看,中高本不同学段人才培养目标依然相对独立,办学衔接上长期处于相互疏离状态,专业和课程衔接不畅,“产”与“教”存在割裂化,校企共享机制还不完善,没有体现技能型人才向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梯度性,产业的需求端与职业教育的供给端存在结构性矛盾。一些采取五年一贯制长学制培养的职业教育专业,产教融合也不充分,给毕业生就业带来影响。
第五,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滞后制约产教融合发展。当前,重复性、机械化的流水线操作岗位正加速被数字技术替代。我国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工业互联网已覆盖全部41个工业大类,5G+工业互联网等技术融合面临巨大变革。而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依然滞后于信息技术发展,专业改革、教学仪器设备等无法适配新技术要求,产教融合面临数字化挑战。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重理论教学、轻产教融合,学生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普遍不足。特别是教与学的互动性和实践性不强,与产教融合度较高的数字化资源存在体系化不足,职业教育数字化无法满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
多元办学、产教融合瓶颈的破解路径
一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专业调整优化改革。锚定5G+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对新型劳动者的能力要求,着眼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期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职业院校加快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着眼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和高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加大新质生产力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加快完善专业与产业发展协同联动机制,确保人才供给精准对接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坚持强化高点、培育重点、扶持增长点,固本强基、交叉融合、择优培育,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协调共生、支撑发展的职业教育专业生态体系。实施职业教育学费和奖助学金制度改革,建立企业带教技术骨干职教津贴激励制度,对于重要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缺的专业,加大校企资助激励力度,有效调节国家需求和考生选择之间的差异,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推动校企双向奔赴、产教融合、双向赋能,源源不断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
二是推动中高职和职业本科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强中高职和职业本科教育产教融合顶层设计,稳步推进中高职和职业本科教育适应性改革,针对中高职分段贯通、中本贯通和高本贯通等不同学段培养模式,加快补齐产教融合政策供给短板,进一步压实政、行、企、校各方责任,将产教融汇贯通职业教育全过程。把握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和科技发展趋势,从专业和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校内外实习实训模式、企业能工巧匠和技术骨干在生产场景中带学带教等方面进行体系化改革和一体化设计,稳步推进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深入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推动不同学段有效衔接“一体两翼”建设。切实发挥行业协会在不同学段建立职业技能标准、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创新协同育人机制。特别在政策层面,激励企业积极参与“学徒制”,无缝对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三是加大财税和金融对职业教育多元办学的支持力度。国家有关部委应针对多元办学、产教融合继续加大操作性强的政策供给力度,让“金融+财税+土地+信用”的支持政策激励更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促进国家法律、中央意见更好落地落实。探索建立实训企业资金返还机制,通过设立职业教育发展基金、税收减免、学徒制企业税收返还等财税手段,进一步加大财政和金融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有效解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成本分担问题,提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获得感。强化学生与学徒双重身份,通过建立学徒制岗位补贴机制,通过引企业入校、引产品入实训、引工程师入课堂,教师进车间、学生进工段、教学进现场等模式,让更多企业现场工程师、能工巧匠和技术骨干参与人才培养,校企深度融合、共同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推动多元办学与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四是加快构建适应多元办学、产教融合的质量保障体系。结合不同办学形态、不同学段的差异性,改革专业知识考试与实训技能考试机制,持续优化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教学标准改革。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课程体系与“四链”深度融合,推动校企和行业协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产教融合的教学标准、课程设置标准、质量监控标准。推动行、企、校共同编写校企衔接、专业贯通、产教一体教材,加快推进实训教材与行业企业新技术深度融合,建立健全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具有产教融合特点的教学标准和课程体系。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工业互联网发展,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建立健全符合不同学段、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数字化保障体系,建设一批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水平、数字化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提升数字资源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构建多元办学、支撑产业的新型数字化职业教育新格局。
(本文系民进中央2025年常规调研课题2025-12号《建设和完善多元办学、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调研成果之一 作者:李孝轩 张丽 段若琳 吴玖莹 韩松儒)
原标题:多元办学、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面临的瓶颈和破解路径
发布于:北京市和兴网配资-线上杠杆炒股-股票配资盘-线上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