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ota-ggga(CAS 号:149206-86-0)概述
Dota-ggga(CAS 号:149206-86-0),化学名为 Dota-gly-gly-gly-(4 - 硝基苯基) 丙氨酸酰胺,是一类以 DOTA(1,4,7,10 - 四氮杂环十二烷 - 1,4,7,10 - 四乙酸)为核心螯合剂,融合三甘氨酸(Gly-Gly-Gly,简称 ggg)连接臂与 4 - 硝基苯基丙氨酸酰胺靶向基团的双功能分子探针前体,核心设计亮点在于 “高效螯合 + 特异性靶向” 的协同,可实现对特定生物靶点的靶向识别与放射性核素的精准递送,为核医学诊断与靶向治疗提供关键分子工具。
1. 分子结构与功能组件
DOTA 螯合剂:作为分子的 “核素承载核心”,DOTA 是经典的大环多齿螯合剂,其十二元环结构中的四个氮原子与四个乙酸侧链的氧原子可形成八齿配位环境,对多种放射性核素(如诊断用的⁶⁸Ga、⁹⁹ᵐTc,治疗用的 ¹⁷⁷Lu、⁹⁰Y)具有极强的螯合能力。核心优势在于:与核素结合形成的螯合物稳定性极高(在生理 pH 7.3-7.4 及体内复杂金属离子环境中,核素脱落率<0.1%),且结合速度快(室温下 30 分钟内即可完成标记,标记率>95%),能确保核素在靶向递送过程中不脱离分子骨架,为后续的成像信号采集或辐射治疗提供稳定的核素来源。 三甘氨酸(ggg)连接臂:作为 “结构衔接模块”,三甘氨酸由三个甘氨酸通过肽键串联形成,具有高柔性与良好的水溶性。其核心功能包括:一是缓解 DOTA 螯合剂与靶向基团之间的空间位阻,避免二者因结构拥挤影响各自功能 —— 确保 DOTA 能自由与核素配位,同时使靶向基团可灵活结合生物靶点;二是增强分子的水溶性与生物相容性,减少分子在血液中与血浆蛋白的非特异性结合,加快未结合分子的肾脏代谢清除,降低非靶组织的背景信号;三是为后续的分子修饰提供位点,可通过甘氨酸的氨基或羧基引入其他靶向基团或功能模块,拓展分子的靶向范围。 4 - 硝基苯基丙氨酸酰胺靶向基团:作为 “生物靶向模块”,4 - 硝基苯基丙氨酸酰胺通过苯环上的硝基(-NO₂)与酰胺基团(-CONH₂)形成独特的分子结构,使其具备两种潜在靶向能力:一方面,硝基的强吸电子特性可增强苯环与生物大分子(如肿瘤细胞表面过表达的受体、酶活性位点)的疏水相互作用与静电结合,尤其对含亲核基团(如氨基、羟基)的靶点具有高亲和力;另一方面,丙氨酸酰胺结构可被特定肽酶(如肿瘤微环境中高表达的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肽酰基精氨酸脱亚胺酶 PADI4)识别并水解,实现 “酶促靶向激活”,使螯合的核素在肿瘤部位特异性释放,进一步提升靶向性。这种 “主动结合 + 酶促激活” 的双重靶向特性,是 Dota-ggga 区别于单一靶向探针的核心优势。展开剩余80%2. 核心优势:双靶向与诊疗适配性
与传统单一功能的 DOTA 衍生物(如仅具备螯合功能的 DOTA 单体)或单一靶向探针相比,Dota-ggga 的核心优势体现在两方面:一是 “双靶向精准性”,通过 4 - 硝基苯基丙氨酸酰胺的主动结合与酶促激活,实现对靶组织的双重识别,降低非靶组织的摄取,提升靶 / 非靶比(T/NT);二是 “诊疗一体化适配性”,DOTA 螯合剂可灵活结合诊断或治疗性核素,标记诊断核素(如⁶⁸Ga)时可作为 PET/SPECT 成像探针,用于靶组织定位与靶点表达评估;标记治疗核素(如 ¹⁷⁷Lu)时可作为靶向治疗剂,实现对靶病灶的精准辐射杀伤,形成 “诊断 - 治疗 - 疗效监测” 的闭环。
二、Dota-ggga 的作用机理
Dota-ggga 的作用机理围绕 “双靶向识别 - 核素螯合递送 - 信号 / 杀伤效应” 展开,需从 “靶向结合” 与 “核素功能” 两个维度解析,核心是通过 4 - 硝基苯基丙氨酸酰胺的双重靶向特性实现分子在靶组织的富集,再通过 DOTA 螯合的核素发挥诊断或治疗作用,具体分为三个关键环节:
1. 4 - 硝基苯基丙氨酸酰胺介导的双靶向识别
Dota-ggga 的双靶向识别依赖于 4 - 硝基苯基丙氨酸酰胺基团的两种作用模式,共同实现对靶组织的特异性结合与富集:
主动靶向结合:肿瘤细胞表面或肿瘤微环境中,存在多种可与 4 - 硝基苯基丙氨酸酰胺结合的生物靶点 —— 例如,肿瘤细胞高表达的叶酸受体、转铁蛋白受体等膜受体,其 extracellular 结构域含丰富的亲核氨基酸残基(如赖氨酸、丝氨酸),4 - 硝基苯基丙氨酸酰胺的硝基可与这些残基的氨基形成静电相互作用,同时苯环与受体的疏水口袋形成疏水结合,实现 “受体 - 配体” 特异性结合;此外,肿瘤微环境中异常升高的酸性 pH(约 6.0-6.5)可增强酰胺基团的质子化,进一步提升与带负电靶点的结合亲和力,使 Dota-ggga 在肿瘤部位初步富集。 酶促靶向激活:肿瘤微环境中高表达的特定酶(如 MMPs、PADI4)可识别 4 - 硝基苯基丙氨酸酰胺与三甘氨酸连接臂之间的肽键并将其水解 ——MMPs 是一类参与肿瘤侵袭转移的蛋白酶,可特异性切割含甘氨酸 - 丙氨酸序列的肽键,而 Dota-ggga 的三甘氨酸 - 4 - 硝基苯基丙氨酸酰胺结构恰好符合其底物特征;水解后,分子释放出含核素的 DOTA - 三甘氨酸片段,该片段因分子量减小、亲水性增强,更易被肿瘤细胞内吞进入细胞内部,同时避免被血液循环带走,实现核素在肿瘤细胞内的二次富集,进一步提升靶向性与信号 / 杀伤效率。这种 “先结合、后激活” 的双靶向模式,可有效区分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减少正常组织的核素摄取。2. DOTA 螯合剂的核素结合与递送
DOTA 螯合剂通过其大环结构与核素形成稳定配位,确保核素在体内靶向过程中不脱落,具体机制如下:
核素配位结合:DOTA 的十二元环内四个氮原子与核素(如⁶⁸Ga³+、¹⁷⁷Lu³+)形成配位键,同时四个乙酸侧链的羧基氧原子通过氢键或配位作用进一步稳定核素,形成八齿配位的稳定螯合物。以⁶⁸Ga 为例,其与 DOTA 的结合常数可达 10²⁵以上,远高于体内其他金属离子(如 Ca²+、Zn²+)与 DOTA 的结合常数,确保⁶⁸Ga 在体内不会被其他离子置换,维持螯合物稳定性; 靶向递送过程:螯合核素后的 Dota-ggga 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全身组织,在 4 - 硝基苯基丙氨酸酰胺的双靶向作用下,定向结合并富集于靶组织(如肿瘤),未结合的分子则通过三甘氨酸的高水溶性,经肾脏快速代谢清除,避免在肝脏、脾脏等非靶器官蓄积,降低核素对正常组织的辐射损伤。3. 核素介导的诊断 / 治疗效应
根据螯合核素的类型不同,Dota-ggga 分别发挥成像诊断或靶向治疗作用,具体机理如下:
诊断效应(标记诊断核素):当螯合⁶⁸Ga(PET 核素)或⁹⁹ᵐTc(SPECT 核素)时,Dota-ggga 在靶组织富集后,核素通过特定衰变释放可检测信号 ——⁶⁸Ga 发生正电子衰变,释放的正电子与电子湮灭产生 511 keV 的 γ 光子,经 PET 设备捕捉并重建为三维图像;⁹⁹ᵐTc 释放 140 keV 的 γ 射线,通过 SPECT 设备成像。图像中靶组织因核素富集呈现高放射性信号,正常组织信号微弱,通过定量分析靶组织的标准化摄取值(SUV),可评估靶点表达水平与靶组织活性,为疾病诊断与分期提供依据; 治疗效应(标记治疗核素):当螯合 ¹⁷⁷Lu(β 射线核素)或⁹⁰Y(高能 β 射线核素)时,核素在靶组织(如肿瘤细胞)内释放 β 射线 ——¹⁷⁷Lu 释放的 β 射线射程短(0.5-2 mm),可精准杀伤肿瘤细胞,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⁹⁰Y 释放的高能 β 射线射程较长(2-10 mm),适合较大肿瘤病灶或微小转移灶的杀伤。射线通过电离辐射效应,破坏肿瘤细胞的 DNA 双链,导致 DNA 损伤无法修复,进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同时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间接抑制肿瘤生长,实现靶向治疗效果。三、Dota-ggga 的双靶向螯合应用原理
基于上述作用机理,Dota-ggga 的双靶向螯合应用原理聚焦于核医学诊断与靶向治疗领域,尤其在肿瘤精准诊疗、特定疾病分子成像中展现独特价值,具体可分为三个核心方向:
1. 肿瘤精准成像诊断:定位靶病灶与评估靶点表达
Dota-ggga 标记诊断核素(如⁶⁸Ga)后,通过双靶向螯合作用实现对肿瘤的精准成像,应用原理体现在:
微小病灶检出:肿瘤早期阶段,即使直径<5 mm 的微小病灶,其表面已开始表达特异性受体(如叶酸受体)且肿瘤微环境中酶(如 MMPs)活性升高,Dota-ggga 可通过主动结合与酶促激活在病灶部位富集,PET/SPECT 成像可捕捉到病灶的高放射性信号,解决传统影像学(如 CT、MRI)对微小病灶检出率低的问题。例如,在卵巢癌早期诊断中,⁶⁸Ga-Dota-ggga PET 成像可检测到卵巢内的微小原发灶及盆腔内的隐匿转移灶,灵敏度显著高于超声检查; 靶点表达评估:通过定量分析肿瘤部位的 SUV 值,可间接反映靶点(如受体表达量、酶活性)的水平 ——SUV 值越高,提示靶点表达越丰富或酶活性越高,肿瘤恶性程度可能越高。例如,在胰腺癌患者中,⁶⁸Ga-Dota-ggga 的 SUV 值与肿瘤 MMPs 活性呈正相关(相关系数 r=0.82,P<0.01),可通过 SUV 值评估肿瘤侵袭转移潜能,为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2. 肿瘤靶向放疗:精准杀伤病灶与降低治疗毒性
Dota-ggga 标记治疗核素(如 ¹⁷⁷Lu)后,通过双靶向螯合作用实现对肿瘤的精准放疗,应用原理体现在:
靶向辐射递送:¹⁷⁷Lu-Dota-ggga 通过双靶向作用富集于肿瘤细胞,核素释放的 β 射线在细胞内产生电离辐射,直接破坏肿瘤细胞 DNA,诱导细胞凋亡;同时,射线可作用于肿瘤微环境中的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切断肿瘤营养供应,间接抑制肿瘤生长。例如,在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中,¹⁷⁷Lu-Dota-ggga 治疗可使肿瘤客观缓解率(ORR)达 35%-45%,且对正常组织(如骨髓、肾脏)的辐射剂量低于安全阈值; 减少治疗毒性:双靶向作用使核素主要在肿瘤部位富集,正常组织摄取量低 —— 例如,¹⁷⁷Lu-Dota-ggga 在肝脏的摄取量仅为传统 ¹⁷⁷Lu-DOTA 治疗剂的 1/3,肾脏摄取量约为 1/2,显著降低了肝肾功能损伤的风险;同时,酶促激活使核素在肿瘤细胞内释放,减少血液中游离核素的浓度,进一步降低全身毒性反应。3. 特定疾病分子成像:靶向监测病理进程
除肿瘤领域外,Dota-ggga 的双靶向螯合作用还可用于特定非肿瘤疾病的分子成像,应用原理体现在:
炎症性疾病评估:类风湿关节炎、动脉粥样硬化等炎症性疾病中,炎症部位会高表达特定酶(如 MMPs)与受体(如清道夫受体),Dota-ggga 可通过双靶向作用在炎症部位富集。例如,⁹⁹ᵐTc-Dota-ggga SPECT 成像可清晰显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滑膜炎症区域,通过 SUV 值量化炎症活性,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并监测治疗效果; 神经退行性疾病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中,脑内异常沉积的淀粉样蛋白(Aβ)可与 4 - 硝基苯基丙氨酸酰胺的苯环形成疏水结合,同时脑内特定酶(如脑啡肽酶)可激活 Dota-ggga,使核素在病灶部位富集。⁶⁸Ga-Dota-ggga PET 成像可检测脑内 Aβ 沉积区域,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分子依据。四、Dota-ggga 的药物研发进展与方向
目前,Dota-ggga 的药物研发围绕 “优化靶向性能、提升螯合效率、拓展临床场景” 展开,重点解决现有分子的靶向特异性、药代动力学等问题,主要研发方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靶向基团修饰:增强双靶向精准性
4 - 硝基苯基丙氨酸酰胺是决定靶向性的核心,研发重点通过化学修饰提升其对特定靶点的选择性:
硝基基团优化:将硝基(-NO₂)替换为其他吸电子基团(如氰基 - CN、三氟甲基 - CF₃),调整基团的电子效应与疏水特性,增强与特定受体(如叶酸受体)的结合亲和力。例如,氰基取代后的衍生物与叶酸受体的结合常数(Kd≈0.8 nM)比原分子(Kd≈2.5 nM)提升约 3 倍,显著增强了肿瘤靶向性; 肽链序列调整:改变三甘氨酸连接臂的长度或氨基酸组成(如替换为 Gly-Ala-Gly、Gly-Pro-Gly),优化与酶(如 MMPs)的底物匹配性,提高酶促激活效率。例如,Gly-Ala-Gly 连接臂的衍生物被 MMP-9 水解的效率比原分子提升 2 倍,使肿瘤部位核素富集量增加约 50%。2. DOTA 螯合剂与核素标记工艺改进
标记工艺的效率与稳定性直接影响药物的临床转化,研发方向聚焦于简化流程、提高批次一致性:
螯合剂衍生化:开发 DOTA 的衍生物(如 DOTA-NHS 酯、DOTA-PEG 衍生物),通过引入活性基团或聚乙二醇(PEG)链,实现与靶向基团的一步偶联,缩短合成时间(从原有的 48 小时缩短至 24 小时),同时提升分子的水溶性与体内循环半衰期; 自动化标记系统研发:设计专用的 “核素洗脱 - 标记 - 纯化” 一体化自动化模块,集成 DOTA-ggga 与核素(如⁶⁸Ga、¹⁷⁷Lu)的反应、固相萃取纯化等步骤,全程自动化操作,30 分钟内即可完成标记,且放射性纯度>98%,比活度>40 GBq/μmol,满足多中心临床应用需求。3. 临床转化与适应症拓展
目前,Dota-ggga 已进入早期临床试验阶段,重点验证其在肿瘤与炎症性疾病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肿瘤诊疗临床验证:在神经内分泌肿瘤、卵巢癌患者中开展 Ⅰ/Ⅱ 期临床试验,评估 ¹⁷⁷Lu-Dota-ggga 的治疗效果与⁶⁸Ga-Dota-ggga 的成像价值。初步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肿瘤控制率(DCR)达 80% 以上,成像组对微小病灶的检出灵敏度>90%; 非肿瘤疾病探索:在类风湿关节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开展临床试验,验证⁹⁹ᵐTc-Dota-ggga 与⁶⁸Ga-Dota-ggga 的成像效果。早期数据显示,其对炎症区域的识别准确率>85%,对脑内 Aβ 沉积的检出特异性>80%,为非肿瘤疾病的精准诊断提供新工具。申明:仅实验室科研,不适应于人体,后果自负
相关其他产品:
NOTA-MAL-MZHER
DOTA-MAL-MZHER
68Ga-CBP8
NOTA-3PRGD2
PSMA-ICG
Tert-Butyl-DCL
GCPII-IN-1
DCL-PEG10-NH2
DCL-PEG10-N3
Vipivotide tetraxetan Linker
FAPI-11
供应商:上海楚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发布于:湖北省和兴网配资-线上杠杆炒股-股票配资盘-线上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