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时六年,跨越大洋,整体拆迁、重建,几乎“死而复生”——这些看似夸张的描述,正是对“荫余堂”最恰当的写照。原本注定要被拆除的它,竟意外地被美国人发现,从而获得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命运,甚至与美国的一座女巫小镇建立了深厚的缘分。它跨越半个地球的传奇之旅,至今仍是许多建筑爱好者和收藏家的热议话题。
这座古老的建筑,最初位于安徽黄村,二十世纪末,已建在这座小村庄多年的“荫余堂”被美国人高价购得。之后,它经历了一场浩大的拆除和重建,将每一块砖瓦都带到了远隔重洋的美国,开启了它的新篇章。
那么,这座来自清代的“荫余堂”,到底展示了什么样的中国风貌?它又为世界发出了怎样的文化声音?对于西方人来说,它又带来了怎样的震撼?让我们一起回顾荫余堂的历史与变迁,探寻其背后的故事。
展开剩余84%荫余堂的发源地,位于安徽黄村。明代的《安徽地志》记载:“徽人多商买,其势也然。”徽州古地地势贫瘠,难以单靠农业生存,这也促生了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三大商帮之一——徽商。徽商在明末清初的繁荣,让外出经商的徽州人十分重视祖宅的修缮。正是在这一时期,荫余堂的主人黄氏家族建起了这座气势宏大的宅院,16间卧室,四合五开间,期盼能庇护后代繁荣昌盛。
作为典型的徽派建筑,荫余堂外观是粉墙黛瓦,马头墙的设计让它与徽州的山水景色和谐相融,仿佛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占地4500平方英尺的荫余堂,融汇了徽派建筑的“三雕”、四水归堂等传统中式美学。虽然徽商推崇文人仕途,而非商业财富,荫余堂的设计也突显了文雅而非奢华。房屋外简朴与自然和谐,内部却处处彰显财力与精致。比如,门楼窗楣上的龙纹雕花,天井中的精致园林,转角处的松竹绿植,所有细节都透露出主人对生活品味的追求。
荫余堂的历史延续了近百年,黄家子孙在这里生生不息,直到20世纪80年代,家族成员纷纷搬离,昔日的繁华渐行渐远,古宅也逐渐封存着过去的记忆。荫余堂承载了历史的印记,从每一块砖瓦到每一件家具,从八仙桌到太师椅,再到毛主席像和雷锋海报,屋内的陈设逐渐反映出荫余堂经历的时代变化。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座古老的建筑也面临着被遗弃的危机。直到一次偶然的邂逅,改变了荫余堂的命运。
二十多年前,美国建筑史博士南希·波琳在中央美院学习中国艺术史时,偶然来到黄村旅游,深深被徽派建筑的魅力吸引。她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将一座中国古宅搬到美国。虽然当时空无一人的荫余堂并未让她完全了解,但她始终无法忘怀这座古宅。三年后,南希与荫余堂的主人取得了联系,经过商谈,双方达成协议,南希以3万美元的价格购得荫余堂。
那么,为什么这座历经百年的古宅最终选择出售?有资料分析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黄家后代大多已搬迁,祖宅无人居住,长时间的空置使得这座古老宅院逐渐衰败;二是当时荫余堂并不符合文物保护标准,私人修缮需要耗费巨大的资源,然而徽州地区的古宅众多,像荫余堂这样的民宅并不被视为重点保护对象。
但荫余堂被卖到美国后,其历史和文化价值得到了升华。黄村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随着荫余堂的售出,中美徽文化研究院为黄村的其他历史建筑进行了全面维修,还修建了道路与广场,黄村也因此吸引了更多的外国游客和学者。
然而,这一决定并非没有争议。有些人认为,荫余堂的出国是文化的流失,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文化“走出去”的一种创新方式。但从历史角度看,荫余堂的搬迁无疑让更多人了解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让这座古老的徽派建筑在世界另一端焕发了新生。
荫余堂的搬迁工程浩大且复杂,拆除工作花费了长达四个月的时间,最终将超过万件的砖瓦木件装入19个国际集装箱,跨越大洋,历时多日终于到达美国。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荫余堂的原貌,中美两国的文物专家和来自安徽的工匠都参与其中,精心修复每一个部件。最终,所有部件在美国工人的手中得以复原。
迪美博物馆不仅重建了荫余堂,还从黄村购买了大量原本放置在室内的家具,甚至从其他农户家中收集了一些厨房器具和生活用具,使得重建后的荫余堂更加贴近真实的生活氛围。斥资1.25亿美元,历时六年,荫余堂于2003年完成重建,并正式向公众开放。
荫余堂的开放吸引了大量游客,尤其是美国人,他们对中国的传统建筑和家族历史充满好奇。许多人认为,荫余堂的到来让他们能够直观地了解中国建筑文化,尤其是徽派建筑的独特魅力。它为西方学者提供了宝贵的中式美学参考,也让无数人通过实物感受到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与精妙。
对于荫余堂的搬迁,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它的存在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交流。虽然它的命运经历了波折,但它最终的“重生”不仅是对徽派建筑的一种传承,也为世界带来了来自中国安徽黄村的历史与文化。
发布于:天津市和兴网配资-线上杠杆炒股-股票配资盘-线上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